李义山诗歌好在哪里

人生本来由无明而生
李发现了/通过诗歌表现了………
=============================
锦瑟蝴蝶已惘然——浅析李义山《锦瑟》的文本不确定性

摘要:李义山《锦瑟》含蕴渺茫、曲折幽深,阐释史上出现过对其纷纭多岐、层出不穷的解读。本文试从创作技巧以及创作动机两方面,对李义山《锦瑟》的文本不确定性进行浅析。
关键词:李商隐 锦瑟 不确定性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是晚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在中唐已经开始上升的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前人对其作品有包蕴密致、沈博绝丽、诗脉曲折的赞誉。李义山的无题一类诗歌境界情思朦胧,在内涵上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古今诗学界众说纷纭,元好问曾有“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王渔阳亦云“一篇《锦瑟》解人难”。本文试从创作技巧以及创作动机两方面,对李义山《锦瑟》的文本不确定性进行浅析,兼引一部分中国当代学者及西方文艺理论的观点,不刻意求新求深,只在理出思路、解释通达。

伊瑟尔认为,读者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作品的意向深度和文本的确定性程度。《锦瑟》的含蕴渺茫、曲折幽深,一千多年来人们的理解分歧甚大,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阐释史上对《锦瑟》纷纭多岐、层出不穷的解读成为了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充分体现了文本的不确定性。有人认为该诗意在悼念亡妻,有人主张为客中思家,或实为咏瑟,或锦瑟是令狐楚家侍女的名字、思忆旧情,有慨叹怀才不遇自伤之说,有人生如梦之说,又或忧国思家,等等。结合李义山其他诗歌可知,《锦瑟》基本包含三重意蕴:或指男女相思,情感失落;或指伤时感事,忧念国家;或自伤身世,叹机遇年华之流逝。
从创作技巧的层面上看,《锦瑟》内涵的不确定,首先在于句意文思的曲折绵密。首联以“锦瑟”领起,颔联却用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典故“庄生梦蝶”和“望帝化鹃”以表达一种始而迷离恍惚、继而哀怨凄愁的情感。颈联并未承接“望帝化鹃”庆租的典故,而是另外描画“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美丽而不可及的凄迷梦幻之境。尾联点出现在的“追忆”和当时的“惘然”,“可待”二字又表达了一种欲去追忆又不忍追忆的复杂心态。因而,全诗弥漫着一种迷离恍惚又清怨凄怆,动人心魄又望而难及的曲折复杂、隐晦不明的情感。
其次,运用了多种修辞,如比喻、象征、想象等。有人认为“锦瑟无端五十弦”具有总喻性质,颔颈二联则有分喻作用,总分逐层递进。而从细处着眼,颔颈二联累进叠加了多重意象,如“庄生”、“晓梦”、“望帝”、“春心”、“沧海”、“泪”、“蓝田”、“烟”等,且只有喻体而不见主体,喻指的意义也就愈显复杂变幻、漫无际涯,于是诗的意旨难以确定。李义山《锦瑟》历来歧解纷繁、备受争议,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以物寓情、以象示意的朦胧神秘。
再次,《锦瑟》体现了诗歌的复义性。这种复义指的是,诗歌中几种歧解不仅可以并存,而且互相之间可以彼此丰富、彼此配合、彼此补充,共同著称一个意义丰富而又复杂的正题,它们的关系不是或此或彼,而是亦此亦彼。1930年英国学者燕卜逊出版了《复义七式》,把复义分成七种类型,并引用大量例证证明复义是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段。《锦瑟》体现了其中隐汪意向与象征的复义含混,以及典故的复义含混。诗中“锦瑟”的意象和庄生梦蝶、望帝化鹃的典故虽已有固定解释,但在诗中仍然弥漫着一层凄迷恍惚、如雾似烟的情绪,因为这些意象和典故背后还另有别一番意蕴。意象和典故本身的意义及其运用彼此配合互补,构成了第一层复义;而诗歌整体意义的各种解释附会,在读者对其作多义性的审美创造之中彼此丰富,又构成了第二层复义。
最后灶差仔,是结构上的跳跃与空白。《锦瑟》颔颈二联中“庄生”、“望帝”、“沧海”、“蓝田”四句,集中体现了这一点。这四句中不仅词与词之间,而且句与句之间也留有相当的空白,它们之间并无关联词连接,但一系列意象之间又有某种内在联系,并生出一种独特张力。于是读者通过这一系列意象串连起来,通过它们共同传达的忧伤朦胧、美丽梦幻的思想感情,把全诗统一起来。正如宋人范温《浅溪诗眼》中所言:“古人律诗亦是一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这样就超越了文字表面的意义,而读者通过其内部逻辑联系而创造了新的意义,这也正是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词之间的空白反而加大了语言的表意含量。而见之于中国古代文论,就是“得意忘言”、“得鱼忘筌”了。

《锦瑟》文本的不确定性,在于创作技巧的多种运用,而此二者又可追溯到作者的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指的是作者从事创作活动或创造一部特定作品的内在需要或策动力,它是与一定的主观愿望或目的相联系的。创作动机是一种超越性意向,而这种超越性意向常常是与主体的创伤性、缺失性体验相联系的。许多作家都谈到过痛苦对于艺术创作的激发作用,而痛苦正是一种心理的缺失状态。李义山年少失孤,家世悲苦不幸,成年后进入幕府,因朋党之争一生沉沦下僚不得一展抱负,二十年间辗转于各幕府,妻子病故,与子女分离,——时世、家世、身世的不幸给他带来长久而深刻的痛苦,促成了他易于感伤、内向型的性格。不满、苦闷、压抑等痛苦的心理体验是积郁性的、内指性的,郁结于中成为强大的心理势能,要求释放,于是成为作者文学创作的重大驱动力,成为超越性意向的重要源泉。
张采田曾针对李诗提出“潜气内转”的观点,意即义山的一部分诗写的是一股沉潜之气,不平之气,怅惘之气,期盼之气。《锦瑟》中写的未必是一时一事,而是整个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潜气”,比如自伤身世、追忆消逝的年华、叹息人生如梦、哀悼亡故的妻子……感情蕴含广阔复杂,诗歌的多义不确定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这种“潜气”是长久积累的,也许连作者本人也未必知觉,迷茫混沌,如雾如烟,似悲似喜,亦空亦实,于是表达这样复杂变幻的感情需要非同寻常的语言与结构,因而以《锦瑟》为代表的相当以部分义山诗的结构跳跃空白、意象迷蒙、全篇朦胧费解。
另外,《锦瑟》中许多意象,如“锦瑟”、“梦蝶”、“珠泪”、“玉烟”等被心灵化了,直接反映了作者繁复错综的心灵图景。而意象与意象之间,字句与字句之间的跳跃、空白、非逻辑化,以及而诗歌无意于叙述事件、表现过程,而是直接面向复杂变化甚至惆怅莫名的思绪,都无不反映了诗人的痛苦郁结而亟待释放的心理感受。
而且,象征和比喻的运用,如“庄生晓梦迷蝴蝶”等,对作者的心灵状态作了生动展现和传神体现,同时又把内心世界隐奥处深化了,曲折朦胧之间就进一步加深了解读天地的幽深广阔。

综上所述,李义山《锦瑟》流传千古而文本的不确定性一直是阐释史上的奇特现象,本文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创作技巧上句意文思的曲折绵密、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复义性,以及结构上的跳跃与空白,另外还可追溯到文艺心理学上的创作动机。《锦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难得的意向深、文本不确定性程度高的优秀作品,读者可以在解读的过程中对其作多义性的审美创造,“诗无达诂”,只求通达则可。

《锦瑟》全诗赏析

《锦瑟》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锦瑟》全诗赏来自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湖铁斗带类配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360问答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限达烈派振职真华射政治、自叙诗歌创素脚甚茶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酸按打杀门七“比兴”方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想象一下: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诗人也一边在感慨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他对逝水流年的喜悦追忆,暗示自己才华出众而年华流逝。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入皮原。

原文

锦瑟

作者:李商隐〔唐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胜序黑鸡九众已烈左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级两充哪联高里站世张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白话译文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是当时的我茫茫然不懂得珍惜。

注释
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庄生”句:《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周影互联刻虽航许她激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望帝”句:《华阳国志·蜀志》:“杜宇交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是:犹“止是”、“仅是”,有“就是”、“正是”之意。
话作美样往逐形适现惘然:失意的样子;额呢号层核叫风杂朝往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

作品出处:《全唐诗》

学体裁:七言律诗

诗歌解读

关于这首诗的审线土对解读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认为这是一首评悼妻子王氏的诗,首联为“景”,看到素女弹五十弦瑟而触景生情;颔联为比“喻”,借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颈联为“幻”,珍珠为之落泪,宝玉为之忧伤;尾联为“感”,情已逝,追思绍区可战战也是惘然!

二是认为这是诗人视对逝去年华的追忆,首联为“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华;颔联为比“承”,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颈联为“转”,以明珠宝玉比喻自己的才能;尾联为“合”,岁月催人老,一补植抓切都是惘然!

历代点评:

代刘攽《中山诗话》: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

宋代黄朝英《象括评排缃素杂记》: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着怀己许“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中二联是丽语,作“适、怨、清、和”解甚通。然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以此知诗之难也。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此诗自是闺情,恐不泥在锦瑟耳。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侍儿之笔。《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2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